欢迎访问盘锦市金融发展局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把握好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如何扎实有效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们规划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如何确保文化强国建设始终沿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既定的方向接续前行,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将其作为根本遵循,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将这一观念形态上的原则要求上升为“根本制度”的刚性约束。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我国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表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繁荣兴盛的文化局面,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坚持得不好,发生了动摇或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在文化领域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根本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凸显。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始终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意识形态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犹如一根红线,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和所有活动。无论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还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无论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心骨”,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既是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根本标志和最终目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信。只有坚定了文化自信,才能懂得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能真正懂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和历史意义。我国有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是融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的根基性和引领性力量。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社会主义文化,筑牢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了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思想力量,是最先进的文化。历史和现实也证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的民族。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我们要始终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自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扎根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文化创造、推动文化进步,不断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建设文化强国,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建设的坚实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对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既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思想道德基础,又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还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面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选择矛盾化、价值追求实用化等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领土、军备、科技、经济等有形力量的硬实力,也包括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力量的软实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文化是软实力,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却是硬任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历史和现实证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着力点在于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显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不断增进理解。特别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搭建起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逐步实现从话语认同到文化认同再到制度认同的螺旋式上升。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时刻坚持以我为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但以我为主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唯我独尊,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既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丰富思想,发扬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传统;又要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历史的担当推动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作者系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下一篇: 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