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盘锦市金融发展局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将“人才之水”浇到最旱的“庄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发展的“硬核”,加大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合理配备尤为关键,哪些地方缺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建立合理的配备体系?应摸清人才资源底数,改善“内涝田”和“旱地”的人才现状,精准规划,真正把人才用实用强。
  冷门职业的“浇灌”。“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目前仍存在许多职业虽为人们所熟知,但高精尖人才却很紧缺,正如,“博士辅警”缪元颖从事人们熟悉的职位,但人们却不清楚从事法医物证检验难度较高,更需要大量的对口人才的支持;“兴农人”刘沈厅作为眉山市一名“985”高校硕士学位的职业农民,在130亩承包地发展新的嫁接农产品,自主研发了“冬季晚熟农产品双层绝热防霜冻袋”和简易滴灌系统专利,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难题,还免费在四川省超过五千亩的果园进行推广,试用年销售收入达百万元以上,用新技术、新思想激活了农村内生动力……这些职业越是基础越不能忽视它们的重要性,更需要找准发展的“主心骨”,剖析短板,针对性引才,给“旱地”也浇浇水,扎稳基础性工作的根基,清理“盲区”,以实地调研了解、高校沟通、地方研讨、上级统筹等方式明确招聘条件,加大对冷门行业的生活保障力度,通过校内宣传和媒体宣传等方式扩大知晓面,让专业性人才更愿意从事“冷门”专业性工作。
  因地制宜的“培育”。虽然机构区划调整改变了县区部门派驻机构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但如农技员队伍呈现年龄结构偏大、人员较少的趋势这类现象还需进一步的解决,虽然现在形成了“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产业扶持”等技术培训的常态化,但更多的时候集中培训的效果远远没有实地逐一指导、根据问题学经验的效果好,每一户种养殖的情况不同,农技员数量不够,农民不敢尝试新技术、遇到问题减收减产导致种养殖积极性下降。在外引的基础上,本地年轻人才的培育和挖掘势在必行,农业专业技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依靠“纸上写写”,而是需要实地反复尝试,从农村基层这遍适合生长的“好土”上,多一些关注和扶持,打造良性机制,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扎牢农业根基。
  管理有序的“耕种”。“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如何管人用人,如何用好人才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关键,街道和乡镇现如今面临事多人多的局面,一些乡镇还存在空编情况下依然外招临聘人员的安排,主要原因是办得了事、办得好事的是街道乡镇工作的重心,基层治理工作各地情况不同,“临聘”这样财政自管的方式许多时候更符合基层所需人才要求,基层更好实行自我管理,为更好地做好人员配备,应细化基层公招要求,以事择人,完成好从村(社区)培养一批、提拔一批,驻村严格锻炼一批,在自治的基础上,细化内部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用人,从有效“管”出发,做好网格员和村(社区)干部的制度管理、待遇保障工作,让群众身边待解决的难题在社队、网格“起始站”一级解决。
  在发展改革大环境的自我调节下,更需要施制有方,做好人才的“培”与“引”,分好“责任田”,推进人才配备的科学化、精细化,将“人才之水”浇到最旱的“庄稼”。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把握提高“七种能力”的“四个关键点”
下一篇: 扶贫干部要做一枝凌寒怒放的“梅花”